
为什么中国人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外国人却能一个人带一团队孩子?
先说个实例:我之前的英语老师。一个澳洲的老爷子。和我聊起来的时候也说,他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养个小孩会忙不过来。
他说他的作息基本上早上面包吐司加奶油色拉,高兴么煎个蛋煮个咖啡。衣服设定好在早饭的时候洗,吃完饭,几个孩子和他分别收盘子,拖地,晒衣服。弄完了上午一家几口人还能打个球什么的。中午来个面,或者批萨配土豆泥,色拉或者汤(汤一般买个罐头再往里面扔点新鲜蔬菜。)吃完放水池,下午熟睡的午睡,做作业的做作业。看书的看书。晚上同样,搞点吃得的然后把一天的碗扔到洗碗机一口气洗完。衣服收好。夜里聊聊天,看看书就睡了。他说完全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忙的。
和他聊下来以后我感觉,中国人之所以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有以下几点:
1、我们做饭前后花费的时间长
主要是做饭的方式往往依靠人力手工,他们白天的两顿基本上是吃冷的。(这老爷子挺强调作息的。他说他不喜欢早午餐。说他自己是农民孩子出身的。从小早起惯的。也算一个异类。)往往用买现成的或者半成品。通过烤箱和微波炉。制作过程不需要全程在一边翻炒监督。空出来的时间还能做更多其他的事情。然后把一天三次的碗一次用洗碗机洗掉。而不是吃一次洗一次。
2、让孩子参与的程度差别
就老爷子自己说,他的几个孩子6岁怎么说都开始全程参与家务了。家里绝对不是他孤军奋战。倒是他常常在一边喝咖啡看书,孩子在家里忙这个忙那个。(拿他的话来说。孩子那个时候笨手笨脚,活分配好了。每个人干自己的。先干完就休息。)
3、不刷存在感
这个是老爷子自己和我说的,请别喷我。他说中国女性在家里做得很累,很多程度上她们喜欢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揽下来,然后做得很仔细。仔细到老公没办法做到这个程度,以体现自己的重要性。他说他的学生有和他说她们每天都要擦灰,洗厨房台面,一遍遍的扫地拖地板,整理房间。他觉得有些事情几天做一次就够了。有特别小的孩子在玩的时候,那就让出一块地方让他乱着好了。这种忙总感觉花了几倍的精力和时间来达到那么一点点的优越感。老头说,这是他最最不能理解的地方。
想要育儿不那么累,你能学会放手吗?
作为一个全职奶爸,我以男性的角度来说说。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最难逾越的一个问题就是放手。看着孩子还不会用筷子或者调羹的时候吃得桌子和身上都是;洗碗时候洒得到处都是;端盘子的时候打翻东西,打碎碗;我觉得这种事情绝大多数家长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没法接受的。
我看不了的就是一个6岁,乃至10岁的孩子还在喂饭,乃至喝个水都是爸妈端着水壶给倒着喝的。这些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就不是让孩子独立的,孩子不独立,教育者就得一直跟在屁股后面忙。
1、要了解孩子先要学会自己带
我身边有不少人到了孩子1岁半了还没有办法把孩子带出门旅游的。原因就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带孩子。
养孩子有很多的细节,需要一点点的累积。我一直觉得养孩子是一门高科技的事情。从科学喂养,到儿童心理学,每个孩子都会有其个体的特性和气质。作为父母是有责任去尽可能的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和成长进度的。当你知道你的孩子会做什么,做得好什么,做不到什么。很多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孩子闹,不听话,莫名其妙等等。
2、家长觉得累往往是在和孩子的天性“较劲”
她要探索,要尝试,就必定伴随大量的失败,大量的破坏和混乱。你阻止这一切发生,她就始终过不了这关,或者各种发展不完全。那她成长到下一步的时候还是需要去面对这些问题,同样会更多的破坏更大的混乱。于是,家长就觉得很累,孩子觉得很委屈很愤怒。于是,她情绪需要发泄。不再是学习,而是单纯的发泄性的破坏,那家长还得兜着。我觉得绝大多数家长所谓的累的根源就是这个。
在前者的基础上,认真地学习。就像数学。你用列举法解题,小学低年级可以,再往高年级了呢?育儿也是。如果现在家长对于孩子的观念还是她闹了就哄一哄,塞个玩具不让她哭,不听话了就呵斥。我只能说这样的家长连及格也够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