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短时强降水等
怎样防范强对流天气危害1夏季是强对流天气多发的季节。
入夏以来,强对流天气造成严重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刚才还晴空万里,转瞬就刮起大风、下起暴雨,这样的强对流天气目前能被准确预报、及时预警吗公众该如何防范这种突发的灾害性天气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专家。
什么是强对流天气
包括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短时强降水等究竟什么是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樊利强告诉记者,根据最新出版的气象百科全书,强对流天气是指雷雨大风(风速达到或超过17米/秒)、冰雹、龙卷风、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达到或超过20毫米)等由中小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的天气,通常还伴有雷电,且具有突发性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天气剧烈、破坏力大等特点。
由于夏季温度高、湿度大,空气中蕴含的“能量”大,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概率更高。
大气对流的本质是有效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和释放过程,大气蕴藏的潜在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对流上升运动的动能。
高温高湿的条件往往使这种能量更高,大气更不稳定,更有利于对流性天气的发展。
不过,樊利强表示,不能笼统地将夏季多发的狂风暴雨都称为强对流天气。
以大风为例,既可能是有强对流产生的强风,也可能是冷空气大风、气旋性大风或台风外围环流的大风等。
“对于强对流天气,尽管南方和北方的人们感受上有差异,气象界也有各种讨论,但一般情况下,每小时降水量达到20毫米及以上,风速达到17米/秒(8级)及以上,而且伴有雷电,就可以判断为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可能造成多种灾害,例如城市内涝、山洪、高空坠物、农作物损失、雷电灾害等,还会影响航空和海上航行安全。
我国70%的自然灾害都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每年造成的损失不小。
从目前能查到的2015年统计资料来看,在造成人员伤亡的气象灾害中,局地强对流所占比例高达51%。
樊利强表示,对强对流天气的观测手段,除了常规的探空手段、自动气象站等之外,还包括卫星、雷达、闪电定位仪等。
目前,只有部分强对流天气可以被预报和观测到。
受观测条件与技术手段的限制,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观测难度很高。
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根据预报时效,主要包括短期预报(1—3天)、短时预报(2—12小时)和临近预报(0—2小时)。
樊利强一一进行了解释:短期预报是在对天气实况和数值预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3天可能出现强对流的区域和强度,做出评估和预报;短时预报更注重当前气象资料和天气形势实况的分析,判断未来12小时内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和地区;而临近预报是对未来2小时内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区域和强度,做出估计和预报。
“根据强对流天气的特点,时效越长的预报,不确定性越高。
例如72小时时效预报,很难预计精准的数值,只能做出趋势性的把握和判断。
”樊利强说。
精准预报难在哪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现在很多人的手机上都安装了天气预报APP(应用软件),可以随时查看预报。
有人觉得在夏季强对流等突发性天气的预报方面,变化很快:早晨查看还是多云,中午却突然下起了雨,再一看预报已经变成雷阵雨了。
预报的重点在于“预”,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能不能精准度更高、提前量更大樊利强介绍,强对流天气预报的难点主要在于其突发性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等特点,这导致预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细时空观测网的建立。
以龙卷风为例,它的活动空间范围有限,直径一般不大于1公里,生命史一般只有几分钟,最长不超过几十分钟,常规观测网“大网难捞小鱼”,很难捕捉得到。
“早上预报晴天,午后却下雨,其实也不难理解。
大家也许都经历过‘太阳雨’,出着太阳却飘着小雨,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就是头顶那一小片雨云导致的,它的尺度很小,没有遮蔽整个天空,马路这边下雨,对面可能就是艳阳高照,正所谓‘一片云彩一片雨’。
”樊利强解释说,让强对流天气精确预报“难上加难”的是,任何一点细微变化,例如城市的`热岛效应、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等,都可能影响某一个地区的天气。
樊利强举例指出,北京午后至傍晚的雷阵雨,常常是由于偏东偏南的气流不断在西部和北部山前堆积并抬升,气团抬升后温度随之下降,云中水汽凝结下落,产生降雨。
有时这个过程表现得较为剧烈,就可能形成强对流天气,所到之处雷、雨、风交加。
但如果它在向下游地区移动过程中,赖以维持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不再存在,就会很快减弱消散,不会影响很大区域。
对这种预报,很难打出足够的提前量,提前半个小时预警已实属不易。
往往等观测到了,发出预报,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已经濒临结束。
为提升强对流天气预报能力和精准度,气象部门这些年来做了很多努力,不断完善观测手段,提升预报技术。
例如,风云4号卫星发射成功并稳定输出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就有效促进了强对流天气观测与预报的发展。
一些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等因素,是局地强对流的多发地,而常规的观测手段往往会受到限制。
高分辨率的卫星观测能有效捕捉这种局地对流系统,一经发现,可以结合雷达观测及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未来几小时的可能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判断。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副总工程师许映龙表示,未来,气象部门会继续努力提升实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预报难关,为公众提供更精确的气象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会借助人工智能等工具,进行精细模式的智能网格预报。
”公众该怎么防范关注相关预报预警,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目前,有些强对流天气精准预报难度仍较大,那么公众在强对流天气多发的季节和地区,该如何进行有效防范由于强对流天气的对流系统发展在短期预报(1—3天)时效内,往往分析不出可能发生的条件,具有较强的局地、突发、短时性,因此公众要增强随时关注预报的意识。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确实呈现出多发的迹象,局地强对流也更为极端。
例如今年7月16日北京密云西白莲峪在1小时之内降水117毫米,4小时降雨量达到288.7毫米,历史罕见。
”樊利强说,“以前那种‘头天晚上看预报,第二天管一天’的习惯需要调整,应通过各种媒介,第一时间关注气象部门短时临近时段的预报预警。
尤其是有出行计划时,更需要多频次地了解天气变化。
”樊利强提醒,面对强对流天气,应在关注相关预报预警的同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此处隐藏1155个字……水湿货物装卸作业或危险货物作业船舶,应及早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发现强降雨、雷暴天气来临先兆,应及时停止作业,关闭货舱及管线阀门,拆开与码头连接的装卸装置,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01 加强对岸基人员的专业培训,从强对流天气的成因、走势、防抗措施等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岸基人员的应急处置和对船舶防抗的指导能力。
02 加强对船舶动态的掌控,针对船舶动态,密切关注航区气象,指导船舶合理制定航次计划。
03 加强对船舶的岸基指导,通过对船舶航经区域强对流天气的预判,加强与船舶的沟通和指导,提前督促船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抗。
04 加强对船舶重点设备、设施的检查,重点是船舶应急设备、通讯设备、机舱设备等,确保在遭遇强对流天气时与外界沟通保持畅通,船舶设备可用。
05 加强应急演练,结合制定的岸基联合演习计划,开展针对遭遇强对流天气的应急演练,提高岸基人员和船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随着科学手段的发展,目前气象上已可以实现对强对流天气预判、分析:
一是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当预报有雷雨或短时大风时,均要作为短期或临近关注点;
二是要在强对流预警期间密切关注雷达回波和大风实况,关注飑线移动速度和趋势,提前防范;
三是要在强对流预警期间密切关注雷达回波和大风实测情况,关注飑线移动速度和趋势,提前防范;
四是辖区要加强信息通报,建立协同机制,对雷雨回波前锋经过的地区风力、雨情等进行提前研判,及时通报预计方向上港区和船舶,提前采取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风力造成的影响;
五是在出现雷雨天气时加强值班,密切关注动态信息,提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由于强对流天气多源发陆地,逐步向海上移动,因此海上强对流天气气象目前大部分可提前研判。
怎样防范强对流天气危害3小编提醒从业者,涉海单位要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意识,高度重视强对流天气预警,要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固定船舶或提前转移至安全水域,小型船舶需提前回港避风,人员要减少期间的外出和作业,确保人员安全。
一、 雪灾
指冬季、春季出现的强降温和大风伴随降雪或大风卷起地面积雪的天气。
对道路交通、城市居民生活和牧业生产危害极大。
1、雪灾预警信号系统
①雪灾黄色预警信号
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影响的降雪。
②雪灾橙色预警信号
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较大影响的降雪,或已经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较大影响的降雪并可能持续。
③雪灾红色预警信号
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很大影响的'降雪,或已经出现对交通或牧业有很大影响的降雪并可能持续。
2、防护应急措施
①下大雪以前:
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做好防寒准备,包括室内取暖设备及衣物。
准备充足的食品。
②下大雪时:
汽车减速慢行,路人当心滑倒,必要时封闭道路交通。
老、幼、病、弱人群不要外出,注意防寒保暖。
关好门窗,紧固室外搭建物。
船舶进港避风。
高空、水上等户外人员停止作业。
③雪停后:
道路湿滑,车辆慢行。
有关部门做好融雪、道路积雪清扫工作。
二、 道路积冰
地面温度低于0℃或大雪过后路面常出现积雪或结冰现象,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或行人摔伤。
1、 道路积冰预警信号系统
①道路积冰黄色预警信号
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
②道路积冰橙色预警信号
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较大影响的道路结冰。
③道路积冰红色预警信号
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2小时内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对交通有很大影响的道路结冰。
2、 道路积冰时注意事项
汽车司机要特别注意路况,安全驾驶。
行人出门要当心路滑跌倒。
老、幼、病、弱人群不要外出。
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
三、 寒潮
指北方寒冷气团迅猛南下的现象,造成急剧降温,常伴有大风、雨、雪天气,会出现冰冻、沙尘暴、暴风雪天气。
寒潮对农牧业和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危害,还会损害人们的健康,常引发冻伤以及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等。
1、寒潮预警信号系统
①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Q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Q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②寒潮黄色预警信号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Q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Q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③寒潮橙色预警信号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Q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Q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④寒潮红色预警信号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Q0℃,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Q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2、防护及应急措施
①寒潮来临前:
准备机织防水外套、手套、帽子、围巾、口罩。
检查暖气设备、火炉、烟囱等,确保正常使用,燃煤、柴等储备充足。
节约能源、资源,室温不要过高。
注意汽车防冻。
②寒潮发生时:
在室内
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紧急状况警报。
注意饮食规律,多喝水,少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
多穿几层轻、宽、舒适并暖和的衣服;尽量留在室内。
避免过度劳累。
警惕冻伤信号,如手指、脚趾、耳垂及鼻头失去知觉或出现泛苍白色。
出现类似症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或就医。
可使用暖水袋或热宝取暖,但小心被灼伤。
尽量不开车外出。
驾车外出
走干道。
不夜间开车,不单独驾驶,不疲劳驾驶。
遭遇暴风雪被困在车内时:
如果汽车在高速路上抛锚,必须打开危险信号灯。
尽量留在车内,发出求救信号。
夜间要打开车里的灯,以便救援人员及时发现。
每小时开动发动机和加热器10分钟取暖,同时要稍打开逆风窗以保证空气流通,还要注意节约用电。